极圈以南,承诺埋葬冰川之下--South of the Circle

引言

《极圈以南》是一款动人心弦的叙事游戏,探索两位被卷入政治冲突的剑桥学者披得与克拉拉之间的情感关系。当过去被迫做出的选择已成幻影,我们又该如何坚守职业生涯与真爱的承诺。

关于游戏

《极圈以南》将以多层次的电影化叙事手段来讲述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游戏的主要故事将向人生选择之重抛出疑问,并从过去与未来的双重视角探讨对职业生涯与真爱的影响。玩家将扮演在冷战时期的南极遭遇飞机失事事件的剑桥学者披得。在寻求帮助的道路上,他将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并思考权利的威压与个人的野心是怎么将自己一步步带入这个必须逃脱的困境。随着披得与自己的同事克拉拉之间爱意萌生,他渐渐意识到了当初许下诺言的承重。就像是儿时的回忆,不经意间的承诺也将陪伴我们一生。

匠心打造,电影味十足

由揽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大奖的工作室 State of Play 创作,《极圈以南》中唯美的画面与细致入微的文笔将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中娓娓道来,除此以外还有来自多位知名演员的倾情演出:Gwilym Lee(波西米亚狂想曲),Olivia Vinall(白衣女人),Richard Goulding(王冠),Anton Lesser(权利的游戏),Adrian Rawlins(切尔诺贝利)以及Michael Fox(唐顿庄园)。

特色

  • 在独特时代与地点背景下引人入胜的沉浸式叙事体验
  • 细致入微而且深入肺腑的选择
  • 完美演绎情绪波动的真人动作捕捉演出
  • 设定在真实冷战年代的细腻背景
  • 与故事本身交织融合的环境叙事手法
  • 出类拔萃的美术风格
  • 由制作出荣获BAFTA大奖的 Lumino City、BAFTA提名KAMI 2以及荣获苹果设计大奖(Apple Design Award)的INKS等多款游戏的State of Play Games倾情打造,玩家们将在游戏中见证诸多感人肺腑的动情时刻

游戏实况

游戏体验

极具特色的画面张力

简约化

与漫漫长夜极为相似的印象派画风让本作的美术风格给人一种独树一帜的感觉,非常的简约,并没有着重勾勒面部、建筑、场景的细节,而是着重于色彩对比、阴影处理等烘托氛围的表现方式,把简约化模型作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让玩家专注于剧情发展。

噪点

将游戏画面做旧,这种复古的画面设计把冷战时期那种不清晰的质感拔高,呈现出一种“时过境迁”的年代感。

色彩

本作画面张力的另一处体现。本作的色彩较为鲜艳,虽然在噪点的影响下看上去饱和度不算太高,但产生的色彩对比让本作极具直观的视觉冲击力。

阴影

本作处理阴影的手法也非常巧妙,大量的特殊镜头与光线关系,将玩家包裹在了有限的回旋空间里,特别是在房间里,聚光灯式的打光方式,圆形画面外的阴影令人恐惧,而在狭隘的空间中聚焦到一处的视觉表现,非常地压抑。

电影叙事与蒙太奇手法

State of Play 把游戏做成了一部冗长的电影,在电影里运用蒙太奇式的插叙叙事手法将 “过去/剑桥” 和 “现在/南极” 两条不同时间线的故事糅合到一起,风雪与细雨,雪原与街道,铀矿场与游乐园、南极站与办公室……过往的故事仿佛梦境一般插在南极冒险的中间,时空的错位感构筑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氛围环境,同时产生一些只可意会的暗喻内涵,拔高了整个作品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与之相对的,游戏电影化非常考验制作人的手法:在叙事性与游戏性间平衡。显然本作并没有达到完美的平衡,游戏中要求文章联名只存在于 Peter 的自我幻想,无论前面做出什么决定玩家都不会改变结果,这会给人非常强的负反馈与挫败感,单线式剧情和存在感弱的选项使游戏缺乏交互感,也是许多玩家给予差评的原因之一。

富有争议的讨论与思考

虽然游戏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流程,但其包含了两个饱受争议的对立议题:女性独立与平权、意识形态与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

在游戏中的 “现在/南极” 时间线是关于冷战思维的部分。

学校政治运动

游戏涉及了大量史实,比如剑桥的教授曾对 Peter 提及剑桥四人组,并暗示军方对所有剑桥的研究学者都有所怀疑;以及政府对同性恋、女权主义近乎宗教审判式的迫害。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是剑桥五杰,他们是上世纪30年代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五位高材生,认为资本主义无法拯救欧洲大陆的命运,对苏联新起的社会主义充满兴趣,后来都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徒。毕业之后的五人分别在英国的外交、情报甚至间谍机构工作,而苏联的间谍组织克格勃也开始秘密与他们接触。五人后来相继成为了苏联的间谍,为苏联不断提供英方政府的情报。

南极条约

尽管历史上1959年包括美苏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签署并加入确保各国在南极和平发展的《南极条约》,但美苏冷战的范围早已不可避免地波及这片地球的处女地,甚至相继在南极洲附近展开核武器实验,时至今日南极洲的冰层上仍可检测出大量残存的放射性氯元素。

苏联工程师

在 Peter 与飞行员交流的过程中,玩家可以明显感受到西方世界对于苏联的偏见,事实上在玩游戏前我以为制作方可能会与大部分欧美人一样以抹黑苏联作为一种政治正确。

但是制作组还是打了我的脸。最后飞行员放下了心中的偏见,也把问题抛给了玩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时代就像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整个冷战期间各个国家的人都彼此满怀恶意,而在极地圈中三人相依为命,机长给工程师递烟,敬威士忌,而工程师也与他敞开心扉,聊的酣畅淋漓,不由得让玩家们在极地的寒冷中感受到了一丝暖意。这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中,体现出的一丝人性的良知面,这种感情,并不是国与国之前能限制的,而是人与人一辈子的生死至交。

妇女运动与女性独立

在游戏中的 “过去/剑桥” 时间线是关于女性独立的部分。

其实关于女性独立的话题我一直不想涉及,因为这个话题涉及到太多的争议,而我之前也被朋友以”女权”之名中伤过,现在想想那位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我会为这样的游戏宣传。

但本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即使玩家选择了所有支持克拉拉的选项,结果依然是背叛。其实许多暗线都指向了背叛,首先本作开头 Peter 出现在南极,就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向名利妥协没有在论文中联名;其次当 Peter 多次选择联名论文选项时,给出的说辞是模棱两可的,也就侧面印证了”幻想说”:许多场景都是 Peter 自己的臆想,其实他选择的是背叛和食言,只是负罪感迫使他去逃避这段现实,捏造了虚构的情景(也就是玩家选择的场景)。

换句话说,其实玩家是站在一种比较虚伪的角度去协助克拉拉,以强者的怜悯姿态而非平等的尊重,也是很多人会犯的本质错误。当最后真相大白时,玩家的选择被一个个的否定,其实也就是制作组告诉你之前的一切只是幻想罢了,这段是给我非常大震撼的一段剧情。

不仅如此,除了故事的主线,大量支线也在隐喻妇女运动,例如 Peter 小时候父母吵架暗示了父权社会的主导地位、Peter 在剑桥路上闲聊中发现克拉拉对于自己教授资格非常敏感暗示了职场中女性的不平等地位……

《极圈以南》提供了一个从男性的视角去体验变化的过程,看着父权如何运作,主角是如何从童年开始被建构成“男人”的,通过画面明暗的隐喻,“男人群体”间的玩笑,“以父之名”的规训,男主被压抑的想法,以及厌女的社会氛围如何形成,并且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男主角有何感受,经过了怎样的事情被迫妥协,甚至是合作反抗的故事,这是让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并且这种与个人命运相关的叙事反复穿插在极难环境的求生过程中,并与求生的主题相互呼应,随着事态的变化高低起伏,铺满悬念,以至于被剥夺一切之后,那种极端环境下的绝望和最后觉醒的冲击力不言而喻,而游戏的配乐、画面运镜在不遗余力渲染这种情绪高潮的到来。结局里男主角从克拉拉的女性他者的幻象中走了出来,看清了何为真实,伸手与过去作别,最终向着深邃幽蓝的天空远去。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局或许是象征着男主角从男性建构中挣扎并最终挣脱的过程,不只是与现实的他一起离开了南极圈的险境,更是代表着离开了思想的“险境”,完成了对于他自身的蜕变。

作为一款从男性视角看待女性主义的作品,我是非常推荐去尝试的。

结语

从南极冻土挟着冰霜而来的凛冽狂风在世人心中呼啸,自冷战至今,从未止息。

《极圈以南》的结局可以看作是开放性的,彼得和同伴们在最后一刻成功是否脱险,并没有明确交待给玩家,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游戏通过在现在与过去之间闪回式的插叙展现了男主角彼得的人生,表达出冷战大背景下个人命运的些许无奈,但同时也歌颂了热爱和平的反战精神。游戏的艺术性很强,思想性也可圈可点,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游戏性,而是想体验一个沉浸式的故事,那么本作非常值得推荐。